
花蓮好事集,好人多的地方總有好事發生。
每週六的上午九點到十二點半,是「花蓮好事集」的固定開市時間,
裏物文化有幸在「花蓮好事集」剛喬遷回鐵道文化二館不久,就前來探訪。

花蓮鐵道園區內擁有珍貴的東部窄軌鐵道文物,
是台灣窄軌鐵道基地遺址保留最完整的區塊,
園區內的日式老建築群除了美麗優雅,
更不時散發奢侈濃郁的檜木香氣。
將於今年十一月歡慶七週年的「花蓮好事集」,
除了強調自然農法與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,
讓消費者與生產者面對面接觸之外,
在推廣食農教育、在地永續農業、
有機飲食文化及產地體驗等方面也多有著力。

拜訪當日,雖然恰巧遇上陰雨天氣,
擺攤數量比起平時少了些,
但也把鐵道二館的圓環扎實排滿,
九點開始的市集,有些擺攤的大哥大姐往往天未亮就起床,
整理前一晚摘好、或早上新鮮現摘的蔬菜水果,
就驅車趕往花蓮市中心集合,細雨中市集夥伴彼此幫助,
自發有序地將長桌、帳篷逐一搬出、搭起,
並熱情招呼「你上次怎麼沒來?」

由園區外向鐵道二館內徐步走入,頗似步入桃花源,
來往的人們臉上都有一種自信的安適,
農人們堅持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,
珍惜土地同時在乎消費者的健康,
而消費者則全然相信著小農們,來到「花蓮好事集」,
幾乎不會聽見消費者對食材的安全性發出疑問,
最常聽見的問句反而是「這個怎麼煮最好吃?」,
因為市集本身的存在,已經是一種穩健的無聲宣告,
因著天生地形及純淨水源,
在花東這塊無可比擬的乾淨土地,
宣告著土地、農人、消費者三方的真摯信賴。
「花蓮好事集」被稱作「全台最美農夫市集」,
然而陳列可以複製、場地可以佈置,
無可取代的好山、好水及好人,
彼此在乎與信任的心意,才是「花蓮好事集」最美的地方。
